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

    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浙江严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 2.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 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 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学期一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3. 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

    A: 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B: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 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学期一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古代肉刑之一,在脸上刺字),其小女儿缇萦上述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以替父罪,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是“不德”,遂下令废除肉刑,并着手改革刑制:“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死刑“弃市”(将犯人暴尸街头),但实施中受笞刑者大多死亡。

    随后,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第一次是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一百。同时规定笞杖的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经历文景时期的改革,国家刑罚体系的中间部分被废除了,只保留了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

    ——田琳《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一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5. 据说,宋朝哲宗皇帝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枝柳。程颐遽起谏曰:“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这表明(    )

    A: 两人哲学立场不同
    B: 宋哲宗善于纳谏
    C: 程颐具有人文精神
    D: 当时政治环境宽松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一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6. 《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    )

    A: 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
    B: 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C: 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黑龙江大庆市三中高三一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即位后,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隋文帝作为雄图大略的政治家,北周既不能统一天下,又迅速走向腐败而亡国,其历史教训需要总结,以为借鉴,从而励精图治,以适应长期分裂的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巩固,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机构中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朝廷实权集中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三省特别是尚书省。地方官制,隋文帝废郡,而成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一些州县。……中央还常遣使出巡考察地方官政绩。废除魏晋以来做官凭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而实行州县推荐举人才的制度,设秀才、明经两科,后来又增设通过考试选拔的进士科。制定《开皇律》,废除前代的枭首、连作等酷法,为唐宋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靳生禾《中国古代的变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的作用。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黑龙江大庆市三中高三一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哥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城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 “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他奉汉武帝之命访问西域诸国,密切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摘自(《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

    根据材料,列举张骞“凿空”的条件?

    根据材料,说明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

    “某朝”是指什么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河南开封高三上期定位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10.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A: 继承了选官方式
    B: 促进了经学发展
    C: 扩大了举荐范围
    D: 淡化了门第出身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河南开封高三上期定位模拟文综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