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探究动物的行为

    你一定观察过蚂蚁吧,蚂蚁的一个大家族中有数以万计的成员,它们组成庞大的社会群体。工蚁们辛勤劳作,共同出去采集食物,甚至会集体合作搬运体积较大的食物。它们之间是怎样通讯的呢?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他们采集并养殖了一段时间的蚂蚁进行了探究。下面是他们的探究过程:

    步骤1:用毛笔取10只蚂蚁装入干净的纸盒中,饥饿处理24小时。准备好实验装置。

    步骤2:将一些蚂蚁爱吃的食物放在实验装置的石块B上,将纸盒中的蚂蚁放到石块A上,进行观察。同学们发现一开始有的蚂蚁爬上桥①,有的爬上桥②。一段时间后,一个蚂蚁发现食物后,返回到石块A,然后蚂蚁们陆续爬上桥①,到达石块B上取食(如图)。

    步骤3:待大部分蚂蚁爬上桥①后,用手将蚂蚁放回石块A,然后将桥①与桥②换位。一段时间内,观察到大部分蚂蚁依然在桥①上爬来爬去,有些蚂蚁爬到石块C上。

    步骤4:在桥①中部用香皂轻轻划一道线,观察到桥①上的蚂蚁被分成两部分,它们爬到接近香皂线的地方时就停滞不前或往回折返,似乎它们原来的“路”被阻断了(如图)。

    请你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分析这一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1中,将蚂蚁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
    实验装置中加入少量清水的作用是
    步骤3的操作有不合理之处,请你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步骤3和步骤4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从获得方式来看,蚂蚁的这种行为属于行为,这类行为是由决定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 2. 我市某中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某天下午,耿老师领着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了郊区的田间,在一块白菜地边驻足观察,眼尖的赵华发现了一条深绿色的小虫正在啃食白菜,耿老师告诉大家,这是菜青虫,专门啃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善于动脑的李青提出了“菜青虫是否天生爱吃十字花科的植物呢?”耿老师因势利导,说:现在就以李青的问题为题,进行实验探究.

    ( 1 )提出问题:略

    ( 2 )作出假设:

    ( 3 )实验步骤:①找到有菜青虫卵的叶片.②将菜青虫卵封闭孵化和饲养,其目的是.③选取几种十字花科的叶片作,选取几种非十字花科植物叶片作.④把刚孵化的幼小菜青虫若干条分别放入十字花科植物和非十字花科植物中.

    ( 4 )实验现象:菜青虫喜食十字花科植物.

    ( 5 )实验结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大同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 3. 我们在研究蚂蚁取食行为的活动中,主要采用的方法(   )
    A: 观察法和调配法
    B: 调查法和实验法
    C: 观察法和实验法
    D: 观察法和推理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杨柳乡杨柳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 4. 为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小王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星期后,设计并开展探究活动,活动步骤如下:①取一个玻璃槽,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②捕捉10只蚂蚁放入槽内,进行饥饿处理24小时;③取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依次放入槽内四个角落;④每隔30min观察并记录停留在每种食物附近的蚂蚁数目,连续10次。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如下表。请分析。

    处理慢头的材料

    蜂蜜

    苦味药水

    盐水

    停留的蚂蚁平均数量

    7

    1

    1

    1

    进行探究活动前,小王提出的问题是蚂蚁
    步骤②中,捕捉10只蚂蚁而不是1只,目的是;步骤③中,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的量要,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除了变量之外,其他条件都;步骤④连续记录10次数据再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 5.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是(   )
    A: 观察法和文献法
    B: 统计法和调查法
    C: 观察法和实验法
    D: 实验法和文献法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教学质量检测(一)
  • 6. 为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步骤一: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A、B、C三个小岛。A、B岛与A、C岛间用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形成桥①和桥②如图所示。

    图片_x0020_100017

    步骤二:将饥饿的蚂蚁放在A岛处,B岛放食物,C岛不放食物,让蚂蚁自由通过桥①和桥②,大多数蚂蚁爬向了B岛。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将桥①和桥②对换,大多数蚂蚁爬向了C岛。

    实验前对蚂蚁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是
    完成步骤三后可以推测,蚂蚁靠进行通讯。
    本实验移动“桥”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移动的原因是
    完成步骤二后在不干扰蚂蚁活动的情况下给桥①滴洒香水,蚂蚁队伍出现混乱状态,短时间内不能准确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
    该小组完成步骤三后进行了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揭阳市五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 7. 研究动物行为的常用方法是(   )
    A: 观察法和实验法
    B: 分析法
    C: 随机取样法
    D: 调查法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 8. 如图所示,在一黑暗的空间内架设Y字型走道,放置数条昆虫幼虫于起点,并在中间置一隔板阻隔光线,再从甲处给予光照,观察到幼虫都朝甲处移动.若重新把这些幼虫放回起点,则再根据下列哪一实验及结果方可推理出此幼虫具有趋光行为?(  )

    图片_x0020_1912812469

    A: 将光源移走后,幼虫仍朝甲处移动
    B: 将光源移走后,幼虫随机到处移动
    C: 光源移至乙处时,幼虫仍朝甲处移动
    D: 光源移至乙处时,幼虫随机到处移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湛江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 9. 生物小组开展“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实验,获得图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605643956

    A: 小鼠走迷宫取食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 训练次数越多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越长
    C: 2月龄比1月龄小鼠获取食物时间更短
    D: 神经系统发育越完善动物学习行为越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人大附朝阳学校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生物开学试卷
  • 10. 小鼠喜欢黑暗安静的环境,习惯于昼伏夜出,并且有钻洞的习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实验观察时发现:小鼠遇到强光刺激时会躲进黑暗处。为探究小鼠遇强光刺激时是否能够通过不断尝试最终准确找到暗室,小组成员选取3只大小相似,状态良好的小鼠做为研究对象,利用纸箱分隔出5个大小一致的暗室,并为暗室安装上可活动的透明挡板,实验装置如图8

    图片_x0020_100013

    实验过程:在强光刺激下,打开1号门挡板,其余4个均关闭,观察记录小鼠躲进暗室所需的时间,每只小鼠进行5次实验。然后将1号门关闭打开4号门,重复以上实验过程,发现小鼠最初依然试图从1号门进入暗室,经过几次尝试后,才能从4号门进入暗室,规律与第一次实验一致。

    下表为打开1号门时实验所得数据。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小鼠1

    所用时间(s)

    28

    12

    7

    4

    2

    尝试次数(次)

    10

    4

    2

    0

    0

    小鼠2

    所用时间(s)

    18

    10

    5

    4

    3

    尝试次数(次)

    8

    4

    2

    0

    0

    小鼠3

    所用时间(s)

    23

    10

    7

    4

    3

    尝试次数(次)

    10

    5

    3

    1

    0

     (备注:尝试次数表示小鼠在成功进入暗室前试图从其他门进入的次数。

    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小鼠遇到强光刺激躲进黑暗处这一行为属于行为,它是由动物体内的所决定的行为,是维持动物 必不可少的行为。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从第一次实验到第五次实验,随着实验次数增加,小鼠找到暗室所用时间越。这一现象说明小鼠具有一定的行为,该行为是在 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 而获得的。
    在上述研究中,主要采用了 和实验法等科学方法
    研究中多次重复实验的目的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